从4月开始,农夫山泉便陷入了“质量门”的麻烦。媒体报道称,农夫山泉执行的标准低于国家卫生标准,不如自来水标准。其中在砷、镉等毒理指标上执行的是浙江标准,这些标准要求宽松于两个强制性国家标准——《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19298-200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即自来水标准)。
公开信息显示,农夫山泉执行的产品标准为浙江省标准DB33/383-2005,该标准由浙江质监局提出并归口。农夫山泉执行的这一标准在有害物质砷、镉的限量方面,均宽松于国标GB5749《生活饮用水标准》。
农夫山泉在5月6日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回应称,食品标准分为两类,一类是卫生(安全)标准,一般由卫生系统发布,企业无需在产品上宣示,但不管是否宣示,都强制执行。另一类是质量标准,一般由质监系统发布,企业在产品包装上宣示后就有了执行义务。
农夫山泉还表示,公司是按照国家质量标准的要求进行生产的,国标在整个标准体系里属于最低的,无论是地方标准还是企业标准,都要高于国家标准。
农夫山泉“标准”问题被曝光后,北京质监部门介入调查,并暂时禁止委托公司生产农夫山泉桶装水。而农夫山泉则对腾讯财经表示公司受到很大伤害,并宣布将退出北京桶装水市场。
标准问题成了这次事件的关键,而对公众来说,基本看不懂那些印在瓶身上的复杂而又专业的各种标准,那无异于雾里看花。
我国目前与瓶装水有关的标准有4个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19298)、《瓶装饮用纯净水》(GB17323)、《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17324)。这4个国家标准分别由卫生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出台。
这些标准都属于卫生(安全)标准,而农夫山泉执行的“DB33/383”则属于质量标准范畴。
如此多的部门制定如此多的标准,凸显出国内瓶装饮用水标准繁杂、执行混乱。再加上目前国内市场上各种饮用水概念五花八门、标准繁多,造成监管困难,不仅让企业和媒体难以执行和监督,更让消费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多地报道称消费者对瓶装饮用水的信心动摇。
根据AC尼尔森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农夫山泉排在中国包装饮用水第二名的位置。一家对市场有巨大影响力的公司陷入质量质疑之中,如果标准不能及时做到统一,就需要监管部门、检测部门及时发布权威报告,及时消除消费者的恐慌心理。
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缺乏更专业的判断能力,下的结论容易引发恐慌;而企业自查虽然专业却失之说服力。解释和最终的裁决还需要监管和权威部门来发挥作用,及时将检测结果公之于众。
此次农夫山泉“质量门”事件只是近来发生在饮用水安全问题中的一个个案。近日卫生部在“2012年中国十大卫生新闻”发布会上坦言,“当前包括今后一段时间的饮用水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如果相关部门仍然保持沉默不作为,此次事件极可能成为饮用水市场的“黑天鹅事件”。
目前我国适于作为理想水源的河长占比仅为35%,39%的重点湖泊及水库水质为劣V类,全国182个城市57.2%的地下水监测点水质为较差-极差级。饮用水污染状况日益复杂严重,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如今社会各界对大气、水、土地等自然要素的质量要求较以往有了极大的提高。最近的例子是全社会密切关注北京连续多日空气严重污染的新闻。
不可否认,这一事件对2012年以来PM2.5治理预期的形成、政策的出台带来了直接的、积极正面的影响,并且该影响还在延续,把PM2.5的高关注度及推进大气治理变成了常态。
而作为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环境,包括饮用水安全、河流湖泊污染等自然生态层面,其重要性丝毫不逊于大气环境。而相关部门对于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督和执行力度有限,水质检测无法给以社会信心,受到广泛质疑。
特别是此次农夫山泉“质量门”事件,几个月以来,一直是企业和媒体在纠缠和打口水仗,相关部门却迟迟不出面进行裁决,引发了消费者极大的恐慌心理。
随着水污染、饮用水安全等方面的社会要求、舆论监督力量的提升,水污染治理及饮用水安全提升将成为近几年环保治理的主战场之一。
农夫山泉质量门事件还没有最终出结果,相关部门应及时介入并尽快公布结果,安抚消费者恐慌,否则饮用水市场将迎来黑天鹅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