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近。在农村,弃考成为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农村学生要祛除“读书无用”的认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乡镇高中升学率低,上好大学难,农村孩子花大几万乃至十多万元读一个“一般大学”,到时候就业没有保障,倒不如早一点打工。农村学子放弃高考,其他的向上通道越来越窄,必然导致一代穷世代穷的结局。对此,近日《人民日报》刊文认为,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症结在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
按照该文观点,似乎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农村中学升学率普遍提高,大部分学生都能考上“好大学”,就能改变阶层固化、一代穷世代穷的社会状况。而实际情况是,随着高校的普遍升格和扩招,中学的“升学率”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一些生源不足的高职院校、民办高校,近乎“零门槛”进入。在农村,一些高考成绩不佳的学生同时被众多高校“录取”,已经不是稀奇事。
至于让大部分农村孩子考上“好大学”,这还是一个需要漫长时间才能实现的梦。我国大学毕竟还是精英教育,名校资源还非常有限。以笔者所在省份为例,今年高考报名人数为37万,而一本录取数量仅有两万多人,绝大多数考生不能进入“好大学”。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能够进入常青藤大学读书并顺利毕业,也是一件非常艰难和奢侈的事情。
当前农村中学学生弃考,关键是“读书无用”现状使然。所谓“无用”,就是就业困难,即使勉强能够就业,工资水平低,还不如不上大学直接去打工来得实惠。前段时间引起舆论关注的官二代坐直升飞机升官和萝卜招聘等现象,都折射出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境——升学考学生、就业考家长的现实,已经令那些无背景、少关系的家庭望而却步,继而影响这些家庭孩子读书升学的热情。加之大学期间不菲的学费和生活费,更让经济拮据的农村家庭学生感觉上大学“不划算”。
笔者并非否定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笔者要强调的是,把农村学生弃考的症结归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其思路还停留在“让更多农村孩子考上名校”的模式上。而以“名校升学率”的标准来考评教育,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当前,即使同在一个城市,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极度失衡,原因正在于此。所以,为让更多农村考上“好大学”而追求城乡教育资源均衡的思路,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能够考上“好大学”的学生终究是少数,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况“好”的标准总是在随着竞争激烈程度而变化。要让农村学生积极上进并考入适合自己的大学,当务之急是要祛除在农村盛行的“读书无用”认识,也就是要让没有背景的贫寒家庭学子能够顺利就业,并且就业后在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都能够“物有所值”,以此确保弱势群体有一个能够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实现阶层上移的通道。随着高等教育的越来越大众化,以公平就业和劳动权利的保障来打破阶层固化显得尤为重要。